户外无小事
仅据上海市旅游局法规处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至今,因“驴友”探险活动发生的伤亡报告已达数十起,死亡人数44人,受伤12人,且伤亡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而从中国登山协会今年初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陆山难案例统计》来看,2009年度共有44人死于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中,分别发生于19个案例中,遇难人数较去年增加了约1.5倍。更有人用“井喷式”的,来形容2009年中国大陆的山难。
列举
人为因素:脱离团队、溺水、迷向、没能按照计划到达营地、猝死、滑坠……
自然因素:山洪、落石、毒蛇咬伤、暴雨 、雷击 、泥石流 ……
混合因素引起的危险:中暑 、失温、脱水 、烫伤 、水疱 、割伤及擦伤 ……
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
一、脱离团队
防范措施:
1. 严禁单独行动;
2. 要做好万一脱离队伍的准备;
3. 明确每天的路程、必需的个人装备!
二、迷失方向
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
三、没能按照计划到达营地
如果路程很明显….继续前进。但如果发生了其它的不利情况 ,采取安全防安!
自然因素危险及其防范
1、地形地貌引起的危险如:滑坠
2、动植物引起的危险:虫、蛇咬伤、植物划伤、植物针刺伤等
3、天气引起的危险:暴雨 、洪水、雷击
常见地貌的行走技巧
碎石坡行走注意事项
l?须身手敏捷
l?大的碎石也有可能滚动, 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石崩
l?最好找石块上已长满苔藓的地方落脚
l?如果峡谷太窄而避不开,须放轻脚步,有石块下落须大喊“落石”
l?队友间距接近,以免落石因坠落的时间长而增加动能;或是一次只容许一位队友攀登,其余人在安全处等待
灌木丛中行走注意事项
l?找最短的路线
l?穿长衣长裤
l?拉开队员之间的距离(2米以上)
l?推开和拉开灌木枝,较低的枝条用脚踩
l?抬起或攀着高处枝条通过
l?碰上陡峭的地形,利用强壮的枝条做为抓手
避开灌木丛为上策
如何避开?
避开灌木丛:
??尽量利用山径,走五里山路走一里灌木丛轻松。
??走密林,大树下灌木较稀少
??溪底和谷底往往满是灌木
??如果一侧长满灌木,观察另一侧是否较好走
??路线若与溪流平行,考虑直接走近河道.溪床或许在灌木丛中形成隧道,但必须涉水
??路线若与山谷平行,考虑直接爬上林线,选择高于灌木的路线
??如果山谷两侧有绝壁,往绝壁脚下走
动植物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
l 在野外遭遇毒蛇,基本上是因为行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在这些意外的接触中会引起人极大的恐慌,一旦被毒蛇本能的自我防卫而咬伤则非常危险。
l 毒蛇预防手段
l 准备一根手杖,行进时边打草惊蛇,因为蛇很少会主动袭击人类,受到惊吓会识趣地离开。
l 如果发现了毒蛇,最好避而远之,这是最好的避免咬伤的办法。
l 进行野外活动时,特别是在经常有蛇出没的地方,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
l 毒蛇对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和有毒物质,如雄黄、硫磺、敌敌畏、石灰粉等都是不敢接近的。
l 带好蛇药
被毒蛇咬伤后正确的处理方法
l 不要着急,先用力挤伤口 ,并用大量的清水冲洗伤口,这样可能尽可能地排出毒液。
l 用绳或线系在伤口上方的患肢,但记住要过半小时左右松一松,否则被系住的患肢可能因为血液不循环而坏掉。
l 不要用嘴吸伤口,因为如果嘴里有破处或有口腔溃疡等会使毒液直接进入血液。
l 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医院,尽快用上血清,2—4个小时内是最好的。
天气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
l 暴雨:领队应根据行进的路段和雨势的大小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继续行进或避雨,选择安全;
l 洪水:避开流水,往两岸高地走;
l 雷击:躲避雷击的方法:避开引电体;
l 山体崩塌: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
混合因素引起的危险及其防范
l 中暑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深度中暑。
l 失温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
l 脱水口渴,尿量减少,尿色变深,皮肤起皱,体力疲劳,无食欲
l 烫伤
l 水疱
l 割伤及擦伤
中暑
l 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活动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l 主要症状
1.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喝、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
2.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精神迷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3. 深度中暑
l 热痉孪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孪(俗称抽筋)。
l 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曝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l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年迈。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
l 预防手段: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通风,脱离高温环境温 、及时补充水分及含盐食物。
失温的原因和症状
引发原因:
环境:风、湿冷
人为:体力衰竭、衣着不当、脱水、伤 病、精神状况、缺乏锻炼
风寒效应
人体中心体温变化及相应症状
? 40度-推荐的重温体温
? 37度-正常
? 35度-有失温症兆,发抖。
? 33度-接近体表温度,持续发抖。
? 31度-大脑无意识,只对刺激有反应(如针扎等)
? 30度-失去意识、昏迷
? 28度—死亡
失温预防手段
2 密切关注自身及队员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2 合理安排行进路线及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中,及时休息并补充热量;
2 勤换衣服,保持身体干爽,注意保暖防寒。
危机处理:
2 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
2 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
2 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
2 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
2 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
2 失去意识,人工呼吸,40度以下温水从肛门大肠灌洗方式直接回温。
脱水
对于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来说,脱水0.5公斤会出现口渴;脱水1公斤 严重口渴、不舒服、压抑和没有食欲;脱水1.5公斤会出现血液浓缩、 少尿、口干;脱水2公斤会出现体能下降、皮肤发红、急躁、欲睡、冷漠、恶心和情绪不稳定;脱水2.5公斤将不能集中注意力;脱水3公斤 将损伤运动中调节体温的能力,心跳和呼吸加快;脱水4公斤会出现头 晕、青紫、语言不清、无力和精神紊乱;脱水5公斤会出现肌肉痉挛、 闭眼后无法平衡、全身能力下降、精神错乱、失语和舌肿胀;脱水7.5公斤时死亡。看来我们的确不能小视补水对人体的危害。
? 引发原因:高温、呕吐、腹泻
? 主要症状:口渴,尿量减少,尿色变深,皮肤起皱,体力疲劳,食欲下降等早期症状
? 预防手段:视出汗情况,在运动前、中、后分别少量多次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既保障健康又提高体能。
户外危险识别及防范总结:
? 要保证每次出行安全,必先做到充分的准备工作。
? 防范在户外危害的发生和发展,
? 准备必要的工具和自身的技能。
? 能及时处理身体的受害部位,脱离困境,争取援助
? 沉着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