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保险大楼,1920年建,外滩26号
上海是国内较早接触保险的城市。开埠后,保险随洋人登陆。1862 年(清同治元年),旗昌洋行成立扬子保险公司(Yangtze Insurance Association),做轮船、夹板船和货物保险。三年后,上海诞生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保险公司——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虽只经营货运保险,规模不大,却打破洋人在保险业的一统天下。到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的民族保险企业——仁济和水火保险公司出现上海滩。又过三年,上海各保险业合组海上保险协会问世。
那时,英商保险公司占市场主导;晚清时为总数56.9%,民国是38.3%。早期的保险规章制度和费率为伦敦式,保险单据全英文。虽1865年(清同治四年)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采用一面英文一面中文,但得不到公认;中外保险公司用英文行事直至1935年。
外商保险公司在华获利巨大。据《上海金融志》,1937年资料表明:“上海每年流出保险费外汇达235万英镑,占全国保险费总数的75%。”到1948年,上海做保险有251家,其中华商186家,外商65家;最高时278家; 遂为全国保险业中心。
1949年10月20日,黄浦江畔硝烟刚散;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华东地区上海营业部开张营业。翌年改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主营财产保险,有火险、运输险和运输兵险等。上海保险人此时已显先行者姿态,首创中国财产保险史上牲畜保险和棉花收获保险。到1952年,全市开办保险业务42种,保费总收入2244万元。
1991年需要以漫画普及宣传保险,只因它中断过二十多年。1967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端倪在之前的1958年已露,停办国内各项财产保险业务,只保留对外经贸有关的海上和航空保险、在华外国人的财产保险等对外业务。“认为国家和集体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完全可以包下来,财产保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没有继续开办的必要。”(《上海金融志》)
到改革开放的1979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在5月1日 恢复建制,于翌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就在丁聪画下《雨中送伞》那年,又有《家庭财产保险条款》和《家庭财产两全保险条款》施行。
“文革”前的1965年,上海保险业收入3522万元;1980年翻番,达7400万元。虽主业仅为财产保险、农业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四种,却在1998年破百亿大关,达103.03亿元。社会主义也是需要保险的,无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生活;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是要吃苦头的。现在,怕接保险推销电话,怕见卖保险人。
《高枕图》,丁聪
《高枕图》是笔名“小丁”的丁聪作于1988年。画中打呼深眠者,高枕写着“储蓄”两字的罐子。
利率是储蓄的杠杆。1949年后,上海的储蓄利率经历两阶段,一是从1949年6月14日至1952年6月25日,为货币储蓄利率与折实储蓄利率并行。二是自1952年6月25日至今,按全国统一的法定储蓄利率执行。
罗庆朴为《高枕图》配诗,曰:“我虽然不够百万富翁,可存款也有三万挂零,每月利息顶个局长,不费脑不吃劲儿乐得轻松。”这思想是我们上中学时批判的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其人是无产阶级鄙视的靠利息生活的食利者阶层。
自1952年至1978年,居民储蓄存款利率8次调整中,只3次调高,调低却有5次。在极左尘嚣甚上的1971年,活期储蓄年利率降为2.16%,定期储蓄一年期年利率降为3.24%;为这二十六年里最低。《上海通志》记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9月银行开办无息存款”。
无独有偶。1979年至1989年,居民储蓄存款利率也调整8次,但都往高调。在《高枕图》画后的1988年、1989年,利率连续3次大幅调高,定期储蓄1至8年期年利率提高到11.34%至17.64%不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并对3年期以上定期储蓄保值贴补。
按1988年一年定期存款年利率8.64% 计算,3万存款每月得息216元。我这78级本科生,那时每月才七八十元。难怪那哥们高枕无忧,“只要我保住这‘经济基础’,吃香的喝辣的板上钉钉!”
时至今日,三万挂零的月息是顶不上局长了。按一朋友的话,手里有100万都不好意思说。
早在延安时,毛泽东与解放区漫画家说:不要冷嘲,要热讽。丁聪这两幅漫画。没冷嘲,有的已近似于热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